close




2008
,不知怎麼的,喜歡看一些非小說的書;小說還是照看,只是同時堆了些硬性書。這次偏向大腦、記憶、心理、行為、理性、道德、哲學、政治思考、與經濟活動等方面;其實和以前也沒多大不同,就是亂看。好像很多項,但彼此也沒偏離多少。有趣的是,我一定是選對了閱讀範圍的大圈圈,因為在不同種類的書籍裡,還看到彼此引證類似的實驗和最新的研究報告。

大概因為我愛問問題找答案的個性,人到中年,對許多事有更多疑問,對許多人類行為和社會現象有更多不解。找不到可以討論請教的人,就往書中尋答案吧。

很難想像我和腦子裡某些器官專有名詞成為熟識;雖然還不能朗朗上口,卻了解它們的功能。儘管漸漸習慣看這種分析性的硬性文句,有些落落長的邏輯,還是得慢慢去分析,才能想得明白。例如,正在看的這本有關腦和模仿行為的關係的書,就非常困難;談許多實驗的來龍去脈,假設前提、實驗過程、結果和影響。雖然不容易看,因為章節結構吸引人,我決心非得看完不可。再說,華爾街日報書評極力推薦,自然是值得一看的。

前不久看了幾本有關大腦與記憶的書,有幾本就很容易看懂。不知道是不是我特別注意,所以發現這類書籍竟然不少;或是,因為科技發展到容易觀察腦子運作,於是這方面的研究報告大幅增加。無論原因為何,想看的新書好書不斷,對我是助益。

看了些經濟行為、消費行為和政治行為的各種心理學,看實驗和Applications,也蠻有趣的。不過,我對有些書的見解並非完全同意;例b如台灣有翻譯的"The Social Atom"(【隱藏的邏輯】),最常被引用的就是這段:






鑽石之所以璀璨,並不是組成鑽石的碳原子都亮晶晶的,而是因為碳原子的特殊排列方式。個體單元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結構模式。人也一樣。

Diamonds don't glitter because the atoms making them up glitter, but because of the way those atoms fall together into a special pattern. It's often not the parts but the pattern that is most important, and so it is with people.




嗯,每次看到這段文字,我就想,這是廢話!固然不是碳原子使得鑽石閃爍,但沒有碳原子,也就沒有鑽石可閃爍。碳原子就不是考慮因素了嗎?要不,你拿氫原子來排排看,不管你如何中規中矩地照鑽石的原子排列方式排擺,也排不出鑽石來!


人也一樣嗎?不同的外在環境,會讓人成為不同的原子。排排看啊,不同的人,儘管發生事件的Pattern相同,是會排出不同的行為結果。

這本書裡提到有名的Fairness  Game,是Game Theory的變種。簡單介紹基本模型,主持實驗者給A 100元,要他隨便分給B多少。B 知道A100元,A會把其中一部分給他。如果B接受了AOffer,兩人可依約定數目分享這100元。如果B拒絕了AOffer,那麼AB兩人一毛都拿不到。在實驗中,AB都不知道對方是誰,這個交易模式也不會再重複;也就是說,你可以安心地佔陌生人的便宜,以後也不必怕他有報復的機會。

當然,最公平的分配是50/50AB皆大歡喜。但,有趣的是,公平竟然是種非理性的觀念。如果A只願意給B少於一半的金額,想自己多佔些便宜,幾乎沒有B會接受這樣的安排;雖然B本來就是一無所有,任何Offer都是意外之財。B就是氣毛敗(台語台語),不爽讓A得到「不義之財」,寧願玉石俱焚!

人心一同(同原子),為了有「公平的感覺」(The sense of fairness)50/50的分配結果應該是放諸四海皆準吧!

在貝魯亞馬桑(Peruvian Amazon)Machiguenga部落,原住民的反應就是不同。他們最後甚至可以接受85/15的分配,A可以獨占85,給B小惠15(Pg. 127, In France, the Sun Revolves Around the Earth, Sway, Ori Brafman and Rom Brafman.)

不過,有趣的是,一旦這些人出了自己的部落,接觸過西方文明,他們非50/50分配,不收。可見公平意識是種文化意識,受特定文化薰染後是可以改變的。

Machiguenga
人的反應,算是排列方式不同嗎?還是原子屬性因地域、文化等影響而產生不同?在不同文化的影響下,所謂的公平意識,亦有了改變。

這只是我的思考,覺得這本書的有些地方可以討論,但不表示【隱藏的邏輯】不值得看。我覺得那本書裡討論的種族互動,找對象的互動,商業行為的成形模式,都是蠻有趣的實驗。

這本Sway, the Irresistible Pull of Irrational Behavior,在討論公平意識時還提到幾個有趣的例子,看得我捧腹大笑;或許有機會再分享。

大概因為出版有些年代了,有些書讓我看得不知道該怎麼想。就拿台灣也有翻譯的Free to Choose來說吧,以前學總經個經大概也拜讀過Milton Friedman,但這本書是還沒仔細看完。看到台灣在推,又把它借回來翻。才看Intro,就有些想法:




Fortunately, the tide is tur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Great Britain, the countries of Western Europe, and in many other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there is growing recognition of the dangers of big government, growing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policies that have been followed. This shift is being reflected not only in opinion, but also in the political sphere. It is becoming politically profitable for our representatives to sing a different tune--and perhaps even to act differently. We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nudge the change in opinion toward greater reliance on individual initiative and voluntary cooperation, rather than toward the other extreme of total collectivism.




今天才聽到新聞,義大利通過法律,以「吉普賽-Roma人出沒的地方犯罪率提高」為由,強制要求對這群人採指紋立檔。這種幾乎近於法西斯的極權與排外行為,算是歐洲認清「大政府危險」的趨勢嗎?美國更別提了。共和黨是主張小政府的,但自布希當總統以來,政府權力不斷擴大,甚至可以愛國法案之名,無法律傳票地自由竊聽私人電話。嗯,看這段文字,想起現今美國和歐洲實際環境,心想,不知道Friedman會怎麼想?!決心先看另一本書,The shock doctrine : the rise of disaster capitalism / Naomi Klein


Amazon對此書有段簡介:



Klein not only kicks butt, she names names, notably economist Milton Friedman and his radical Chicago School of the 1950s and 60s which she notes "produced many of the leading neo-conservative and neo-liberal thinkers whose influence is still profound in Washington today." Stand up and take a bow, Donald Rumsfeld.

  



暫時談到這裡啦。閱讀,還是娛樂,還是有幾位作者的小說,讓我看得欲罷不能。看這些書,是找答案的娛樂。答案啊答案,在頁頁書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cheet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